Quantcast
Channel: 餮居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6

无悲无喜,渐行渐远——《百鸟朝凤》小影评

$
0
0

方励先生下跪之前,我根本没注意到有个片子叫《百鸟朝凤》。当在微博首页上刷出方励下跪求院线增加这部电影的排片时,比感动先一步冲击心灵的是疲惫和无奈,我想:哎,又是一场令人感觉微妙的市场营销。

——而且这个营销真的又笨拙又令人尴尬,通告里一没剧情简介二没预告片链接,似乎打定主意用情怀把观众们拐进影院……可“情怀”这个招牌早就被人用烂了。

我搜了一下剧情简介,说这是一部关于唢呐匠人“匠心传承”的故事,严肃题材下隐藏着热血,平淡无奇中讲述着笑与泪,豆瓣评分8.3……我又搜了一下,发现北京有的电影院有场次,星期六中午的小厅,票价只需28块,真心挺便宜,于是就买了张票,心说,那就看看吧。

进影院之前,我对这个片子基本上没有什么预期。看电影简介我就知道这个电影会讲一个怎样耳熟能详的故事:严厉的师父,性格各异的徒弟,滚滚而来的城市化潮流,挽留不住的传统艺术……

再加上预告片里那发暗发黄的“中国式乡土”色调,所以我对电影的画面美感、质感都没有什么期望……

但我最终被这部影片打动了。我为这部影片打90分,五颗星。

这部片子不是细腻得近乎矫情的文艺片,观影过程中有很多令人会心一笑的点,也有整个影院的人都在啜泣的时刻。它没有强硬地传达任何说教,感觉像是窗外风雨交加,你坐在温暖的屋里,腿上盖着毛绒绒的毯子,面前有个帅爷爷,语调平和诙谐地讲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。你被故事迷住了,听得又哭又笑,他却温和地拍拍你的头,从容一笑。

这部电影里不缺热血,不缺情节,不缺美不胜收的分镜,不缺极具匠心的场景转换。它也不谄媚、不煽情,就像一个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唢呐匠,它的曲子不是吹给别人,而是吹给自己听的。

(以下内容涉及剧透)

我给这部片子打五颗星,第一颗星给这片子深刻的主题,以及并不枯燥刻板的故事该片以学唢呐的徒弟游天鸣为主视角,以一曲《百鸟朝凤》为线索,讲述了唢呐匠人、游天鸣的师父焦三爷的人生,也讲述了一段世事变迁、传统艺术逐渐消逝的故事……

主题是厚重的,电影讲述的语调却是轻快的。电影里有大咧咧拌嘴的陕西汉子,有面恶心善的坏脾气师父,有倔着性子努力、受了委屈就往家跑的小师兄,有透着机灵、小小年纪就会看小姑娘的小师弟,有一条会给男主人送饭的小土狗妞妞……有一切的家长里短、柴米油盐。

这个故事里的高潮和转折来得自然,没有卖弄太多的镜头语言。它就像流水一样平顺地把故事讲下去,不用悲情的音乐煽动你,不用突然变成黑白的画面催促你……它自顾自讲自己的故事,任凭你为了它流下眼泪来。

焦三爷最后一次吹《百鸟朝凤》那段,我看的那一场里满是啜泣声。我摸了半天才摸着一包纸巾,旁边的姑娘戳了戳我跟我借,纸巾发了一圈,回到我手里差不多空了。

第二颗星,给演员出色的表演。淘泽如老师在该片中饰演焦三爷一角,讲一个具有匠心匠魂的唢呐匠人演绎得淋漓尽致。他演出了岁月给一个男人留下的痕迹,从最初的腰杆笔直到最后的腰背佝偻,从最初的声音洪亮到最后的喘如风箱……他把那种有肺病、说话喘不匀的说话方式表现得惟妙惟肖。

除了淘泽如以外,扮演游天鸣的李岷城也非常出色——我是看到演职表才意识到他演过《暗黑者》里面的韩灏哈哈哈……——在这部片子里完全看不到“韩队”的一点影子。李岷城扮演的游天鸣,目光澄澈、气质干净,好像没有一点脾气,但自有那么一股子韧劲儿。他的脸真的特别适合大荧幕,越看越顺眼、越看越帅……哎嘿!

还有扮演小天鸣和小蓝玉的两位小演员,郑伟、胡先煦,颜值高、有灵性、演技好,已经成为我心中新一任小男神(喂!

第三颗星,给质朴又美好的画面、含义丰富的镜头、独具匠心的场景转换。这部片子的色调是很有老旧感的昏黄,从这一点上来说,它真是典型“中国式电影”。但这并没有影响画面和构图上的美感,没有影响场景水墨般变换的巧妙。在这个电影中任意截取一个镜头,它的构图都是美的,人物和景物都在他们应该在的位置、传达出创作者想要传达出的讯息。

焦三爷最后一次吹《百鸟朝凤》那一段,镜头一次又一次扫过听唢呐的人群,我前面坐着的一个小朋友突然跟他妈妈说:“妈妈你看,没有叔叔了。”

这个画面跟影片前半部分听唢呐的人群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。十数年前焦三爷正值壮年,在灵堂上坐着太师椅吹着唢呐,边上围着一群人,男男女女,老老少少;而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分,镜头一遍一遍扫过人群,能看到只有稚龄儿童、白发老人和各个年龄段的妇女,没有青壮年的男人了……他们去哪了?进城谋前程了。

逝去的不仅是唢呐的传承,减少的不仅是唢呐匠人,传统的农村生活在逐渐瓦解——导演并没有谴责这种消逝和瓦解,他用平缓稳定的镜头扫过人群,只是记录我们前进道路上牺牲和放弃的那些东西。

第四颗星,给导演的不卑不亢,感谢他在权衡艺术与商业时展现的智慧。我之前在简短的荧屏里说,从全片的普通话里,我感觉到了导演对市场的友善,有人质疑“普通话怎么就友善了?”

这个片子讲的是八百里秦川上的唢呐匠的故事,众所周知,陕西黄土高坡上有自己极具特色的方言。如果让片中的所有角色都讲方言,大概能更加“原汁原味”地呈现这段故事……但是导演吴天明先生并没有这样做。他花费心思从方言中提取了极具特色的内容,比如说管爸爸叫“大”,比如秦地的各种荤腔……但推动剧情发展的对白仍然使用普通话,观众不需要借助字幕来了解剧情。克制地使用方言,也没有将这个唢呐匠的故事框定在陕西这一个地方。

说到这里我要多说一句。虽然方励先生用他的一跪,跪来了这个电影的话题,让我知晓这个片子、拥有了一次很棒的观影体验……但倘若吴天明导演在世,他大概不会喜欢这种“出名”的方式。对于任何一个有匠心的人来说,创作都是创作给自己的,就像唢呐匠的曲儿终究吹给自己一样。

至于第五颗星,给我们的传统艺术,给活泼泼闹嚷嚷的唢呐。这个片子里所有的配乐我都很喜欢。唢呐天生就没有二胡的凄楚委婉,欢腾就天翻地覆,闹腾就哭天抢地,不那么优雅,却十足的痛快。

还有那高山纵横的八百里秦川,树丛里唱着歌的鸟儿们……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美,没有过度粉饰,不至于心生向往,却足以换来尊重。它能在老一辈和新一辈、农村出身和城市出身的人之间搭一座桥,能让像我一样城里长大的新一辈年轻人闹明白,当我们的家人朋友思念贫穷、闭塞的乡村时,他们究竟在思念什么。

关于这部影片,其实我想说的还有很多。但是静心想想,那些都不过是我被这部影片勾出的思绪,换个人去看,大概能看出许多不同的东西……所以在此不多赘述,还请大家自己去看去体味、或者留评交流交流。

现在距离观影结束已经过去五六个小时,但我眼前还是一遍一遍重放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:焦三爷在唢呐声中端坐,目光澄澈坚定,面色无悲无喜,最终起身,渐行渐远……





 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6

Trending Articles